环境与生态学院“榜样的力量”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会圆满结束!
为了进一步激发环生学院研究生的学术热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24年11月1日,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研究生会在博睿楼A405举办了“榜样的力量”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会。本次会议有幸邀请到六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杜雨佳、杨晓宇、杨群、郝景开、乔雪娇、梁怡,获奖者与在场的研究生们分享了宝贵的学术和科研经验。同时,学院党委书记潘燕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丁娟,研究生辅导员张亚亲临现场,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悉心指导。
经验分享
总结01
博士研究生杜雨佳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科研背景以及展示了她如何制定和遵循一个细致的周期性学业计划。杜雨佳同学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条理性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不放松、不懈怠,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每一项任务。

02
杨晓宇同学,他聚焦于学习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如何将学习、生活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时间,以实现个人目标的高效达成。此外,他还介绍了国家奖学金的评定细则,以便师弟师妹们能够详细地了解评价体系,提高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03
杨群同学在分享中强调了个性化规划的重要性,她认为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不应盲目模仿他人,而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明确个人目标。

04
郝景开同学在分享中强调了个性化学习路线的重要性。她提到,在学习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一旦方向明确,他建议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鼓励同学们在科研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路径,通过深入理解和吸收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成就。
05
乔雪娇同学在分享中针对英文论文写作。她鼓励大家在写作时减少对母语的依赖,以提高英文写作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她建议同学们先搭建起论文的基本框架,然后逐步填充内容,循序渐进地完成写作过程。这样的方法有助于保持论文结构的清晰和逻辑的连贯性。
06
梁怡同学在分享中强调了科研过程中自我调节与提升的重要性。她提到,在灵感匮乏时,更应该沉下心来吸收新知识,坚信“输入和输出是对应的”,她鼓励大家即使面对论文被退稿的挫折也不要气馁,而是要保持与导师的密切沟通,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潘燕春书记对本次活动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并向在场同学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潘书记强调了好奇心在科研中的核心地位,指出无论是院士还是诺贝尔奖得主,包括高龄科学家如杨振宁,他们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好奇心,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他通过与马军院士的交流,感受到了马院士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态度是他成为杰出科学家的重要品质。其次,潘书记提到,无论工作是否为终身事业,都应该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这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他强调了学术报告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习和提升,而不是仅仅为了签到,鼓励学生们理解每项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启发。
最后,潘书记提到,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和不断的努力。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追求,需要持续的思考和探索。他鼓励学生们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因为成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到来的。他以“厚积薄发”作为总结,鼓励学生们持续积累,坚持努力,最终会有所成就。
本次国家奖学金经验分享会干货满满,几位优秀的同学向同学们传授了宝贵的学习经验,给予了关于论文写作方面的深度解答。期待同学们在此次分享会中能够有所收获,明确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目标,并将其纳入未来学习生活的规划中,朝着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至此,本次“榜样的力量”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会圆满结束。